資訊信息
Information數字基建 穩增長利器
時間:2022-05-25文章編輯:防爆云
圖為國內首個大型綠色零碳數據中心——三峽東岳廟數據中心
作為穩增長的重要發力方向,今年以來,圍繞數字基建,從中央到地方形成政策舉措“同頻共振”,謀劃出一批打基礎、利長遠、支撐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項目。有數據預計,5G、AI(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基建投資拉動乘數效應達6倍左右,到2025年,數字基建將給我國信息消費創造8.3萬億元的產業規模。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云明在2022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上指出,短期看,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預期”突發因素,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經濟下行壓力不容忽視,迫切需要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
各國爭相加快數字基建
聯合國把數字經濟分成以ICT為核心的數字基礎設施、以平臺為核心的新興數字經濟產業和數字化轉型驅動的傳統行業轉型三部分,其中數字基礎設施是推動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融合的核心力量,決定數字經濟發展的潛能和競爭力。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出臺相關戰略,構建數字經濟時代國家競爭發展的新優勢。
目前歐洲仍有42%的成年人缺乏基本數字技能,只有12%的歐洲中小企業使用數據分析。而疫情又愈加凸顯出歐洲的“數字貧困”問題,已經充分適應了數字環境的企業與尚未完全數字化的企業之間出現了“數字鴻溝”。
歐盟在2021年開始實施“數字歐洲”數字基建戰略,向該項目撥款92億歐元,希望通過投資超級計算、AI、網絡安全等領域,創造400萬個就業機會,確保歐洲擁有應對各種數字挑戰所需的技能和基礎設施,提升歐盟的國際競爭力。2021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2030數字羅盤:歐盟數字十年戰略》,強化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形成一個數字主權“國家”,計劃到2030年,令所有歐洲家庭實現千兆網絡覆蓋,人口稠密地區實現5G覆蓋。在歐洲部署1萬個邊緣節點,確保企業能以低時延訪問數據服務。
美國數字基建規模化擴張注重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2018年,美國推出的《重建基礎設施立法綱要》中提出發展自動駕駛、新軌道運輸技術、無人機等數字基建,而投資大部分是源于私營企業投資和債券,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制造業回流、促進新興產業發展。2021年6月,美國政府發布萬億級“重建更美好未來”基礎設施計劃,以推動5G、AI等數字基建落地。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邁克爾·曼德爾測算,全面部署5G網絡后,美國生產力將提高11%。美國電力研究所預計,數字動態定價和智能電網有望為美國帶來310億至500億美元的年平均經濟收益。
日韓兩國也早已展開了數字基建計劃。韓國作為全球第一個商用5G的國家,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值比4G增加了37%,這意味著憑借5G新用戶的增長帶動了韓國運營商收入和凈利潤增長。2020年5月,韓國政府宣布以資金支持包括大數據、5G、AI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復蘇韓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經濟,創造就業機會。
日本政府于2021年11月提出“數字田園都市國家構想”,旨在利用數字技術帶來新業態、新服務,刺激日本的“老齡化經濟”。由于數字技術需要高速大容量的通信基礎設施,日本總務省又于近日發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涉及完善5G、光纖網絡建設等內容,并將2023年底5G人口覆蓋率目標從過去的90%上調至95%。
我國適度超前布局數字基建
北京冬奧會核心系統100%上云,所有場館及連接道路實現5G網絡全覆蓋;“一碼通行”為我國全力打好防疫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目前我國在線辦公用戶規模達4.69億……自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新基建以來,我國數字基建綜合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樣板。
得益于數字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布局,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達到45.8萬億元,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有效發揮了穩增長主力軍的作用。
2021年,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依然實現了8.1%的高速增長,為“十四五”開了個好頭,同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與活力。
今年我國經濟工作定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部門密集出臺指導政策,統籌在相關領域加力布局適度超前的數字基建,為技術創新汲取動力,為轉型升級添活力。
今年2月,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同月,國家發改委等12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明確,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引導電信運營商加快5G建設進度。4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要求加快不同地區之間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標準的統一以及信息化嵌入,推進國家新型智慧城市、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同月,工信部發布的《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22年工作計劃》,要求從網絡體系強基行動、標識解析增強行動、平臺體系壯大行動等方面夯實基礎設施。
一攬子針對性強的政策文件,彰顯出國家對數字基建“對沖”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實現經濟平穩增長的決心和力度。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范若瀅指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布局,是2022年擴大有效投資、拉動內需的重要發力點。同時,我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通過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將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基礎,為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帶來支撐。
有數據預計,到2025年,數字基建將給我國信息消費創造8.3萬億元產業規模。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21年—2025年我國政府及民間對數字基建的投資額合計將達到10.6萬億元,約占到全國基礎設施投資的10%。
疫情沖擊下,數字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彰顯出強大韌性,發展情況普遍好于傳統行業。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好于全部工業。1—4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2%,好于全部投資;數字產業快速發展,4月份,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10.3%。1—4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2%。綠色智能產品較快增長,4月份,新能源汽車、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2.2%、21.6%、20.8%。
各地紛紛上馬數字基建項目
“東數西算”是今年以來國家層面最重要的數字基建項目之一,相關地區已經根據整體規劃展開火熱的投資建設。
在貴州清水河大橋上,工人們正在橋面上架設貴陽至武漢的省際直連光纜線路。作為“東數西算”八大算力樞紐節點之一,貴州今年上半年將建成17條直連網絡,屆時,全國17個省份與貴州之間的數據讀取調用將實現極低的網絡時延;在江蘇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三角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二期工程已經完成施工建設,3月份投入實際運營……
“東數西算”工程全面開啟,預計每年將帶動社會投資超過4000億元。數據中心建設涉及IT設備制造、信息通信、基礎軟件等長產業鏈條,帶動效應巨大。有專家估算,“東數西算”工程對相關產業拉動作用會達到1∶8。
為創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集群,江西南昌自去年8月獲工信部批復以來投入2.8億元,已經于4月完成了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系統聯調并投入試運行;另外兩個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也于近日在山東濟南、青島開通,開通后將極大提升網間通信速度和質量,為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發展奠定堅實網絡基礎。
信息高速路的打通,是為了讓更多數字化應用跑起來,暢通數字經濟的“大動脈”。2022年,多地不約而同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寫入首要發展任務,一幅全新的智慧中國圖景也全面鋪開。
湖南圍繞精細治理、惠民服務、基礎支撐等多個領域,計劃在今年投資52.5億元,4月已啟動了長沙市新型智慧城市多達193個場景的建設;四川成都圍繞城市數據大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公共服務一網通享等五項具體任務,加速構筑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
通過上云、上平臺實現數字化轉型成為各地產業發展“必答題”。河北為實現“2025年全省上云企業10萬家、培育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200個、基本建成全省‘1+21’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的目標,引進一批國內知名云服務商建設云基礎設施,布局“云上生態”;江西除了正在實施“萬企上云上平臺”,還扎實推進智能制造“萬千百十”工程,計劃建設“數字化車間”1332個,創建智能制造基地12家,讓兩化融合不斷提速。
企業是數字基建主要力量
在比亞迪總裝工廠中,5G、AI等技術讓這座老舊工廠實現蛻變,精益化生產和柔性制造,讓生產效率提升了25%;在深圳西部的媽灣港,搭上5G專網快車,無人集卡解放了80%的貨車司機……數字基礎設施正在加速釋放紅利,已經有一批企業嘗到了實實在在的“降本增效”甜頭。
企業是發展數字經濟的主要力量,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構建世界一流的數字基礎設施關鍵也在于企業。
5G商用三年以來,從非獨立組網到獨立組網,電信運營商不斷持續提升網絡覆蓋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開發自適應業務的關斷、休眠等功能,降低運行功耗。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移動5G總投資達2400億元,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5G建設通過共建共享的方式,合計開支1615億元。目前,電信運營商已在我國建成5G基站近160萬個,5G垂直行業應用案例累計超過2萬個。
中國的5G建設之所以走進了“無人區”,除了運營商的付出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對垂直行業開發和ICT運營了如指掌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華為公司。華為有著豐富的ICT產品線,從無線到有線、從服務器到芯片、從云到AI都有自己完整的產品服務體系,是我國不可或缺的數字基建主導企業之一。僅從云基礎設施投入來看,華為目前已在全國打造了150+政務云基地和140+產業云基地,面向城市、行業、企業研發、生產、供應銷售、經營服務等領域,提供智能升級賦能。
同樣作為我國一流云計算廠商的阿里云,憑借前所未有的數字化水平,在北京冬奧會等全球重大技術考驗時展現出我國數字基建的風采。據阿里云基礎設施數據中心研究員曲海峰介紹,承接北京冬奧會任務的阿里云張北數據中心,是國內首個采用三點式布局的數據中心集群,該區域由3個相距20公里的數據中心園區組成,將定制處理器、存儲、服務器三者區分,讓北京冬奧會核心系統100%上云、為全球十幾億觀眾帶來云轉播成為可能。
作為國內最早進入云計算領域的廠商之一,阿里云在“東數西算”京津冀、內蒙古等樞紐節點均有數據中心,除張北外,還在河源、杭州、南通和烏蘭察布規劃建設了4座超級數據中心,為我國貢獻了最大的數據中心集群。
早在2020年5月,騰訊公司就宣布投入5000億元用于數字基建的進一步布局。作為這項巨額投資的重要部分——目前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已于去年6月落戶上海松江,并將旗下具有一流網絡安全和AI水平的科恩、優圖實驗室引入園區。
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成后,一方面將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據松江區科協副主席肖揚介紹,超算中心全面建成后預計年營業額超過20億元,每年可上繳稅收約3億元。另一方面將顯著優化該地區產業鏈水平。“目前上海松江已形成從核心零部件制造,到本體制造,再到系統集成服務的完整AI產業鏈。超算中心的落成,有望在未來2~3年內吸引100多家AI大中小企業落戶。”上海松江區科委主任趙宏衛說。
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韋柳融指出,適度超前的數字基建,不僅幫助企業構建數據驅動的創新體系和新型生產范式,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同時也適應了國際競爭的需要,助力我國掌握數字基礎設施發展的國際主動權。
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已成為全球技術競爭焦點。在北京這座率先啟動建設全球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的城市,匯聚了一批頂尖技術企業,共同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基礎設施。四維圖新、高德等企業圍繞高精度地圖,提供高精度地圖與導航服務;大唐電信、華為公司等企業制定C-V2X技術規范;云控智行等企業提供了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數據接入云控平臺所需的智能車載終端產品;百度蘿卜快跑、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已經開展常態化載人服務。
百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開通自動駕駛載人服務的初始階段,低估了民眾對于自動駕駛車的需求。開放大眾出行的早高峰運營時段后,每天單車訂單量大幅增加,這代表蘿卜快跑滿足了一些短途出行的需求,未來將逐步開放在更多時段運營。
在我國龐大的數字基建項目中,也不乏外資企業的身影。2020年以來,寶馬、奔馳和大眾等外資車企紛紛與國內企業加強合作,布局充電樁;歐洲知名軟件公司SAP將智能制造創新賦能產業園項目落地山東萊蕪;西門子公司就智能制造與新疆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共建中歐數字化工業新基建創新基地……
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指出,我國的新基建面對所有市場主體開放,給外資企業帶來同等發展機遇。西門子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赫爾曼表示:“數字基建投資為外資企業帶來新一輪市場機遇。我們將繼續扎根中國,希望能以可持續的方式參與到中國創新發展中。”(中國電子報 記者 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