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信息
Information行業資訊
從自動化到智能自動化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時間:2023-07-27文章編輯:防爆云
隨著“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等概念深入人心,制造業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也是制造業在互聯網浪潮中生存革新的必須選擇。作為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條件和顯著標志的自動化技術也要向智能自動化方向發展。
自動化只需要機器設備、系統或過程(生產、管理過程)在沒有人或較少人的直接參與下,按照人的要求,經過自動檢測、信息處理、分析判斷、操縱控制,實現預期的目標即可。而智能自動化技術的基本特征是智能化和集成化,智能化需要采用人工智能、知識工程、神經元網絡理論、大系統理論等,使系統具有人的某些智能,能替代或擴展人的腦力勞動,并實現腦力勞動自動化;集成化需要將集信息技術、系統控制技術、軟件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傳感技術、機器人技術和專家系統等技術群集于一體,實現一體化或綜合化。
一、
制造業部分領域已實現智能化2023年7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23年上半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人員向公眾報告了上半年我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進展情況,并報告了接下來的工作計劃。據介紹,今年以來制造企業改造升級需求不斷釋放,我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智能工廠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水平持續提升,智能制造新場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斷涌現,智能制造國際合作持續深化,涌現出不少創新亮點。智能工廠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水平持續提升。截至目前,各地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8000個,其中, 2500余個達到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級以上水平,基本完成了數字化轉型;209個探索了智能化升級,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經過轉型,這些示范工廠產品研發周期 平均縮短了20.7%,生產效率平均 提升了34.8%,產品不良品率平均 下降了27.4%,碳排放平均 減少了21.2%。智能制造新場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斷涌現。新型制造模式已經從概念框架走向落地實施。汽車、大飛機、工程機械等裝備制造業探索協同設計、虛擬驗證、遠程運維等模式,促進產品快速迭代和效益提升;家電、服裝等消費品行業創新大規模定制、用戶直連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滿足個性化需求,挖掘體驗價值;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行業實施產銷一體化運營、跨工序質量管控等模式,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本質安全和節能降耗。智能制造國際合作持續深化。上半年,國際電工委員會在工業控制領域發布了5項由中國專家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中國貢獻的智能制造國際標準累計已達到50余項,中國專家參與了IEC/ISO/ITU中90%的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工作組。同期,中美德日等17個國家85家機構聯合成立了國際智能制造聯盟,中德、中法、中日之間的智能制造雙邊合作機制也在不斷深化,智能制造國際多雙邊創新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據悉,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統籌抓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持續深入推進場景模式的推廣、解決方案攻關、標準體系建設等重點工作,全面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普及,系統推進智能化升級,促進有效投資需求,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不斷增強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二、
智能化轉型中面臨的難題
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無疑是制造業轉型的方向,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但就目前而言,要真正實現智能化還面臨很多難題。外行人看來很多領域都實現了智能化,但是真正能實現一整套智能化解決方案的企業很少。其實從采購一直到產品成型都可以實現智能化,但是現在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物流鏈。智能化從概念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所謂的智能化準確來說還都是半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只單純的進行各種設定動作,對于數據的搜集并不多,而智能自動化制造系統,必須在設備底層導入軟件架構,讓設備的動作信息得以被搜集,進而累積成龐大數據庫,以進入制造管理系統,還要對數據的正確性做出分析,最后做出決策。這是一個龐雜的工程,涉及整個產業鏈,需要上中下游廠商相互合作,單靠某個環節的推動根本不行,其中還有很多技術和利益的問題需要協調。此外,將自動化升級為智能化,供需兩端都必須有全新認識,例如食品業所需的設備架構與汽車業南轅北轍,制鞋廠與面板廠更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甚至即便是同一產業,也有可能因企業文化、廠房大小、人員素質而有所差異。因此,要讓生產設備由自動化升級到智能化,硬件制造商不僅要扮演供應角色,更要借由過去長期累積的垂直應用經驗,成為最好的咨詢者。三、
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前景分析
據中國智能制造行業的調研報告顯示,中國智能制造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大部分還處于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從智能制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其智能制造收入貢獻率低于10%,60%的企業其智能制造利潤貢獻低于10%。智能制造實現程度較低的原因主要是智能化升級成本抑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其中缺乏融資渠道影響最大。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相繼出臺《智能制造試點示范2016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智能硬件產業創新發展專項行動(2016-2018年)》和《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三大政策,為智能制造行業的發展提供戰略指導和支持,深入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推動終端產品及應用系統智能化為主線,著力強化技術攻關,突破基礎軟硬件、核心算法與分析預測模型、先進工業設計及關鍵應用,提高智能硬件創新能力。在政策的助推下,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已經實現了技術突破和品牌建設,特別是在單體硬件設備方面。與此同時,國內汽車、家電等行業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已經較高,其他3C,食品飲料,化工等行業正在加快自動化和信息化進程。但是,互聯化還是相對較為遙遠的事情,智能化可能要等待更長的時間。智能制造的落地需要從硬件到軟件、從物理到網絡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