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信息
Information工業互聯網平臺如何創新發展?
時間:2024-09-26文章編輯:防爆云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互聯網的中樞,能夠面向制造業轉型升級并提供數據匯聚、建模分析、知識復用、應用創新服務,是支撐制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載體,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作用。
01
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發展現狀
系統化、多層次平臺體系初步形成
平臺建設從單點培育向體系化建設轉變,形成了“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以下簡稱“雙跨”平臺)發揮頭部引領作用。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互聯網的中樞,能夠匯聚海量產業資源,推動制造業向高端躍升。2023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規模達1678億元,與2022年相比增長32%。工信部先后遴選“雙跨”平臺企業,截至2023年底,“雙跨”平臺企業數量達到50家,持續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例如,2023年,卡奧斯COSMOPlat平臺品牌價值達868.26 億元,與2020年相比增幅超過55%,面向重點行業、區域和專業技術領域的特色專業型平臺成為全場景、全產業鏈、全創新鏈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推動力。目前,我國面向行業的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有207家,面向區域的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有30家,面向特定領域的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有57家,覆蓋煤炭、石化化工、機械、電子、汽車、軌道交通、船舶、家電、食品、輕工、熱力和燃氣等行業,推動5G、AI、邊緣計算、工業仿真、智慧物聯、類腦智能等技術突破。
部委協同、央地協同雙輪驅動平臺建設
在部委協同層面,工信部與其他部委深化合作,引導平臺創新應用。例如,工信部、財政部聯合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明確可安排中央財政獎補資金的20%用于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應用等工作。工信部、應急管理部聯合印發《“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建設面向重點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安全生產新型能力。
在央地協同層面,地方政府加強區域平臺培育,構建部省聯動的平臺體系。對標國家級平臺,加大平臺獎補力度。例如,安徽、河北、山東對國家級“雙跨”平臺分別給予最高3000萬元、2000萬元、1000萬元獎補。政府與平臺企業合作,推動公共服務平臺共建、共享。例如,卡奧斯提出打造“1+N+X”賦能模式,與區域政府共建1個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N個垂直行業平臺和X個工業互聯網示范園區,在山東青島、淄博等地落地。立足本地特色,加強省級平臺梯度培育。例如,江蘇、江西、山東、浙江、安徽、遼寧等地均參照國家級平臺,立足地方特色遴選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
多渠道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
在要素融合層面,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不但會促進原有生產要素的優化重組,還會增加生產要素新組合,產生新的生產函數。例如,格創東智打造云化CIM(計算機集成制造)軟件,提高半導體工廠自動化率和產品質量。用友金融云為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支持一點接入千家銀行。
在賦能路徑方面,不同類型的平臺企業打造差異化賦能方式。一方面,源于制造業企業的平臺企業積累了大量行業機理與知識、經驗,將自身能力進行模塊化封裝和沉淀,逐步發展為獨立的平臺公司,從賦能集團公司向賦能外部公司轉變,如卡奧斯、美云智數、徐工漢云、格創東智等平臺企業。另一方面,源于信息通信制造企業、軟件企業的平臺企業為深化對制造業行業機理的理解,通過與制造業企業成立合資公司、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產業集群/工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等方式持續深耕行業,如浪潮云洲、金蝶、賽意信息等企業。
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化六大應用模式
在平臺化設計方面,利用平臺打破不同研發設計人員協作的時空壁壘,打造協同研發、協同設計、云組隊等模式,既包括企業內部部門間的協同,也包括企業與專業化設計主體的協同、企業與供應商的協同,有助于發揮不同創新主體的優勢,分擔創新成本和風險,提高創新效率。
在智能化制造方面,平臺結合5G、AI、數字孿生等技術,打造AI質檢、產品質量全流程追溯、安全生產、綠色生產、機器自主化等模式。
在網絡化協同方面,利用平臺加強企業內外部的資源協同,推動企業邊界柔性化發展,打造供應鏈協同、自動補鏈、眾包眾創等模式。
在個性化定制方面,企業可以利用平臺加快信息溝通處理速度,快速掌握市場需求變動信息,實現與用戶深度交互,縮短產品開發周期。
在數字化管理方面,利用平臺促進企業內部信息流動,降低信息損耗成本,實現數據輔助決策,構建市場快速感知、內部敏捷響應的管理體系,提高決策效率。
在服務化延伸方面,利用平臺打造互聯網金融、智能診斷、預測性維護、設備共享、AI客服等模式,提高價值創造能力。
02
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的建議
完善平臺培育導向,實現多元價值邏輯共同驅動
健全平臺培育及評價機制。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價標準體系,規模化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貫標,實現數量評價、效率評價、質量評價的有機結合。
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梯度發展。引導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強聯動,梯度設置評價標準,打造部省聯動的平臺培育體系。
拓展平臺應用場景,實現平臺產品規模化復用
深化平臺應用場景開發。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獨角獸等科技型企業與平臺企業協同開展場景創新。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合作中心等載體,推動平臺企業協同創新,打造可復用平臺產品和解決方案。
構建平臺復用的標準化環境。推動工業數據采集、存儲、加工、分析的標準統一,提高平臺企業協議兼容能力,降低平臺企業開發跨行業、跨領域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成本。
打造全流程標準化樣本。提煉不同平臺應用場景的共性和個性需求、產品和解決方案清單,打造合同簽訂、平臺診斷、應用、成效評估的全鏈條實施樣本方案。
聚力大中小企業,實現產業鏈協同轉型
推動平臺供需對接。深入推進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與制造業企業實現供需精準對接。
打造樣板企業。組織行業專家、典型企業等開展政策宣講、案例宣傳、培訓、路演等活動,增強企業數字化改造意愿,引導企業看樣學樣。
分層推動企業轉型。面向信息化基礎較差、規模較小的企業,支持其在辦公、管理、物流等共性場景實施輕量化改造,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面向信息化基礎較好、存在較大業務擴張需求的企業,支持其在設備管理、安全生產、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能耗管理等個性化場景實施改造,提高企業數字化水平;面向數字化程度較高、亟需向產業鏈高端邁進的企業,支持其開發工藝智能調優、模擬仿真、AI檢測等場景,提高企業智能化水平。
強化平臺治理機制建設,實現創新與規范同步發展
鼓勵平臺企業創新發展。鼓勵平臺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服務質量等方面加快發展,做大做強。合理利用公共資源,為平臺企業提供場所、設備和人才支持,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支持平臺企業合作。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合作中心等載體,推動平臺企業與其他平臺、行業企業等通過并購、合資、參股等方式加強合作,互補短板。
打造平臺風險防范體系。推動平臺數據采集、流通、應用等相關制度、標準和技術建設,提高平臺風險監測與應對能力,將平臺安全保障貫穿至平臺建設、應用與治理全過程。
塑造平臺國際影響力,實現平臺高水平開放
加強平臺企業“走出去”服務保障。建立平臺企業“走出去”的公共服務平臺,在需求分析、人才交流、項目合作、政策咨詢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完善平臺企業海外經營的知識產權風險預警、維權援助、糾紛調解等工作機制。
支持平臺企業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支持平臺企業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協定,積極參與數字產品、數據安全、電子商務等相關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以制度開放推動平臺開放創新。
打造平臺開放創新載體。支持平臺企業牽頭成立國際創新合作組織,組織開展國際化會展賽等產業活動,發出中國平臺聲音,輸出中國平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