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信息
Information中國制造業寒冬將臨?馬云:未來 10-15 年制造業的痛苦
時間:2018-09-19文章編輯:防爆云
近,從網傳退休從事教育到公布傳承計劃傳位張勇,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可以說是始終活躍在中國各大媒體的頭條焦點人物。
9月17日,在上海舉辦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馬云發表了主題演講《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對人類意味著什么》。在會上,更是語出驚人,發出了未來十到十五年,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痛苦將會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的論斷,此論斷一出立馬引發了大家的廣泛討論,中國制造業寒冬真的將臨了嗎?
馬云的傳統制造業痛苦論
馬云在上海舉辦的 2018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未來三十年,智能技術將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改變傳統制造業、服務業,改變教育、醫療,我們所有的生活會因為被數據被計算所改變。
與此同時,在未來十到十五年,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痛苦將會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企業如果不能從規模化、標準化向個性化和智慧化轉型,將很難生存下去。未來成功的制造業一定是用好智能技術的企業,因為不會用智能技術的企業,將全部進入失敗領域。
那么,中國傳統制造業寒冬真的將臨了嗎?
當我們從傳統制造業發展歷史及現狀深入去看后,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縱觀中國制造業產業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以來,促進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高速發展的,一直是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生產制造業。這些傳統制造業的成功,一直以來依賴的是中國密集的人口紅利和低價的資源成本。但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人口紅利開始不斷衰退,人力成本、土地成本開始不斷提升,這種改變讓中國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的生產制造企業舉步維艱。
同時,中國制造業的長期以來對于低成本勞動力、低成本資源、低成本土地的嚴重依賴,導致了制造業技術附加值和產業附加值相當低。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對于消費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制造工藝開始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中國傳統制造業在面對互聯網科技的攻勢下毫無還手之力。
正如馬云所說,在未來三十年,智能技術將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現階段依靠低廉成本所推動的以流水線超大規模化生產為基礎的中國傳統制造業如果不試著主動改變,將人工智能納入體系,中國傳統制造業的寒冬可能真的難以避免。
不是中國的制造業不行,而是落后的制造業不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飛速發展,“中國制造”、“make in China”等中國制造業的標簽席卷全球。從規模上看中國已然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中國制造業的實力毋庸置疑。
但在看似繁榮的制造業背后,卻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國內的制造企業的盈利能力卻遠遠不如歐美發達國家。
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紛紛倡導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結合起來,進而提高制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從而進一步夯實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或主導力量。
馬云表示,未來數據將會是生產資料,計算是生產力,互聯網是生產關系,智能時代是基于這些改變而隨之發生的巨大的社會變革。未來制造業不僅僅是制造業,而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未來制造業的競爭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制造背后的服務和體驗,未來的制造業都是服務業。未來制造業依靠的是數據,是服務業,服務業發達的地方,新制造才會發展起來。
馬云強調:未來制造業的重點不是引進資金,而是引進知識和人才。
中國的制造業要發展、要盈利,要成為有量更有質的中國制造,就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促進制造業個性化和智慧化轉型升級。
AI技術再先進 如果不能推動制造業轉型都將失去意義
在此次大會上,馬云強調:AI技術、區塊鏈技術、IoT技術必須要能用之于制造業。
這些技術再先進,如果不能和制造業、服務業相結合,不能推進轉型升級,不能推動社會更加綠色、更加持續發展、更加普惠的方向變革,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快樂,這樣的技術毫無意義。
馬云在演講中表示,機器有智能,動物有本能,人類有智慧,人類這種智慧是機器無法獲得的。“AI翻譯成人工智能并不太準確,應該是機器智能。”馬云認為,人類需要學會尊重、敬畏機器智能,機器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邏輯。通過不斷學習,向萬物學習,做人做不了的事情,他認為這才是了不起,讓機器純粹模仿人類意義并不是太大。
他還指出,智能是改變世界的工具,智慧是是改變智能的思想,我們應該真正擔心的不是機器智能,會超越人類的智慧,而是人類本身的智慧會停止增長。
馬云在講話中提到,除了金融,制造業仍是新興技術可以瞄準的市場。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在制造業中得到了應用,但并沒有顯示出它們的全部潛力。
根據馬云的說法,如果區塊鏈可以作為制造業公司的主要數據處理技術和分散數據庫大規模使用,那么分散系統將真正成為金融領域之外的主流應用。
防爆云微信公眾號